中国7月信贷数据解析:信贷需求低迷,社融靠政府债支撑

元描述: 分析中国 7 月信贷数据,探讨信贷需求低迷、居民和企业短期资金需求下降、银行票据融资冲量等问题。了解社融数据背后的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驱动因素,以及 M2 和 M1 指标的变化。

引言: 2024 年 7 月份,中国央行公布的信贷数据显示出一些令人关注的趋势。新增人民币贷款仅为 2600 亿元,同比少增 859 亿元,信贷需求低迷的信号十分明显。而与此同时,7 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为 7708 亿元,同比多增 2342 亿元,主要得益于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的拉动。这些数据反映了当前中国信贷市场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也为我们理解中国经济走势提供了一些洞察。

本文将深入解析 7 月信贷数据,探讨信贷需求低迷背后的原因,并结合社融数据和货币供应量指标的变化,分析中国金融市场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同时,我们将结合第一手资料和权威机构的分析,为读者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解读。

信贷需求低迷,银行票据融资冲量

7 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仅为 2600 亿元,同比少增 800 多亿元,这表明信贷需求仍然较为低迷。居民短期贷款和企业短期贷款相比去年同期都有所减少,显示居民和企业部门短期资金需求进一步下降。

居民短期贷款主要是消费贷,而企业短期贷款主要是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二者出现多减说明居民消费和企业经营活动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

另一方面,企业中长期贷款增加 1300 亿元,同比少增 1400 多亿元,反映了企业扩大投资的意愿不足。

虽然企业中长期贷款占比越高,意味着信贷结构越好,对实体的支持也就越强,但 7 月份数据显示,企业扩大投资的积极性依然不足。

居民中长期贷款主要以个人住房按揭抵押贷款为主,与房地产销售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2022 年以来,受房地产市场调整影响,月度居民中长期贷款增量下降,甚至在个别月份出现负值。

今年 5 月份央行推出取消个人房贷利率下限、下调公积金贷款利率等措施后,居民中长期贷款新增量有所反弹,但 7 月份又降至 100 亿元,显示房地产市场复苏尚未完全显现。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指出,7 月房企年中冲刺结束、新政提振效应减弱、前期刚需加快释放以及高温天气叠加,导致楼市供需两淡。TOP100 房企实现销售金额 2791 亿元,环比降低 36.4%,同比降低 19.7%,单月业绩规模保持在历史较低水平。房地产销售成交平淡叠加早偿压力,制约居民中长贷整体表现。

面对有效信贷需求不足,银行通过票据融资冲量来完成信贷任务。实务中,贴现票据纳入信贷规模,且二级市场交易方便,因此衍生出银行利用票据调节信贷规模的操作。

当信贷投放差而银行需要完成信贷任务时,便会买入贴现票据,而当贷款投放充足时,又会卖出票据资产释放信贷额度。

央行数据显示,7 月票据融资增加 5586 亿元,是当月信贷增量的两倍多;同比来看,今年 7 月票据融资相比去年多增约 2000 亿元。

“票据就是冲信贷额度用的,银行有额度用不出去,只能靠票据。”某股份行资产负债部人士直言。

不过,业内专家指出,表内票据是贷款的组成部分,是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在满足真实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要求下,票据期限短、便利性高、流动性好,中小企业利用票据从银行进行贴现,与从银行贷款获得资金是一样的。

特别是在有效融资需求不足时,银行短期内要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而项目储备不足,通过加大票据直贴、转贴力度,将代表企业信用的未贴现票据转化为代表银行信用的表内票据融资,对企业也实实在在地提供了资金支持。

盘活存量信贷资金,整治资金空转影响信贷增量

7 月信贷数据低迷,也与盘活存量信贷资金、整治资金空转有关。去年 10 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在盘活存量信贷的过程中,房地产贷款、融资平台贷款将出现收缩,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等领域贷款需求短期内难以完全接续,进而导致信贷增长出现波动。

业内专家表示,当前规范手工补息和整治资金空转的效果持续显现,部分企业过去“存贷双增、低贷高存、虚增套利”的模式难以为继,提前归还了贷款;新发放贷款要先补上贷款收回、核销的“坑”,然后再增长,最终体现在贷款增量上的数据会相对少一些,但对经济的支持是实打实的。

社融靠政府债支撑,企业债券净融资也有一定贡献

社融对金融体系内部的资金往来做了扣除,纯粹反映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是比较全面反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总量性指标。

央行数据显示,7 月新增社融 7708 亿元,同比增加 2342 亿元,主要受政府债和企业债拉动。

7 月政府债券净融资 6911 亿元,同比多增近 3000 亿元,因国债净融资同比增加较多。

7 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进度”,预计未来三个月地方债发行会明显提速,也有望带动社融增速维持在相对高位。

此外,社融口径下企业债券净融资约 2000 亿元,同比多增 700 多亿元。业内专家称,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加速转型升级,在金融存量规模已经较大的情况下,今年以来,在有效信贷需求偏弱的大背景下,综合反映实体经济通过各种渠道获得融资支持的社会融资规模指标增速保持平稳,展现出了一定的韧性,也反映了直接融资与银行信贷之间存在替代效应。

M2 和 M1 指标的变化:货币供应量增速放缓

央行公布的数据还显示,7 月末广义货币 M2 同比增长 6.3%,增速比上月末高 0.1 个百分点;狭义货币 M1 同比下降 6.6%,降幅较上月末扩大 1.6 个百分点。

业内专家表示,M2、M1 等货币供应量指标增速今年以来有所放缓,有相当程度上是受挤水分因素影响,部分虚增的存贷款挤掉后,金融数据会出现一定回落。

尤其是考虑到前期企业活期存款中,有一部分通过手工补息获取了相对高些的收益,这些行为规范后,企业活期存款出现下降,有些还在逐步向理财转化,这方面的影响会持续显现,导致近几个月 M1 持续回落。

不过未来 M1 的口径可能會出現調整。央行行长潘功胜此前表示,我国 M1 统计口径是在 30 年前确立的,随着金融服务便利化、金融市场和移动支付等金融创新迅速发展,符合货币供应量特别是 M1 统计定义的金融产品范畴发生了重大演变,需要考虑对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进行动态完善。

个人活期存款以及一些流动性很高甚至直接有支付功能的金融产品,从货币功能的角度看,需要研究纳入 M1 统计范围,更好反映货币供应的真实情况。

常见问题解答

1. 7 月信贷数据低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7 月信贷数据低迷的主要原因是信贷需求不足,包括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意愿下降,以及房地产市场复苏尚未完全显现。

2. 银行票据融资冲量的原因是什么?

银行票据融资冲量是为了完成信贷任务,在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通过买入贴现票据来调节信贷规模。

3. 盘活存量信贷资金对信贷数据的影响是什么?

盘活存量信贷资金导致房地产贷款和融资平台贷款收缩,短期内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等领域贷款需求难以完全接续,进而影响信贷增量。

4. 7 月社融数据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7 月社融数据增长主要受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的拉动,特别是政府债券净融资同比增加较多。

5. M2 和 M1 指标增速放缓的原因是什么?

M2 和 M1 指标增速放缓与挤水分因素有关,部分虚增的存贷款挤掉后,金融数据出现一定回落。

6. 未来 M1 的统计口径可能出现哪些调整?

未来 M1 的统计口径可能会纳入个人活期存款以及一些流动性很高甚至直接有支付功能的金融产品,以更准确地反映货币供应的真实情况。

结论

7 月信贷数据低迷反映了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但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的拉动使得社融数据保持相对稳定,展现出一定的韧性。中国金融市场正在进行结构性调整,盘活存量信贷资金、整治资金空转等措施将继续推动金融体系的优化。未来,随着政策的不断调整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中国信贷市场将呈现更加稳定和健康的态势。

希望本文对您理解 7 月信贷数据以及中国金融市场现状有所帮助。

如果您对相关话题还有其他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