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中部崛起的新引擎,打造“九省通衢”新优势

元描述: 探索湖北如何借助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科教优势、资源优势等,打造“九省通衢”新优势,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引擎,建设成为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枢纽。

湖北,这片“九省通衢”之地,承载着“努力把湖北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历史使命。近年来,湖北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科教优势、资源优势等,努力将自身打造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引擎,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湖北:中部崛起的新引擎

湖北雄踞中国经济地理中心,是长江黄金水道和南北大通道的关键节点,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为其成为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湖北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

做强现代产业集群,厚植产业发展新优势

湖北拥有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等五大优势产业,并以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10个五千亿级优势产业、20个千亿级特色产业为骨干,加速构建“51020”现代产业集群。

“中国光谷”追光逐芯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拥有“中国光谷”的盛名,其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独树一帜。这里集聚了一批高端光电企业,包括光迅科技、华工科技等,他们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在光模块、激光加工等领域取得领先地位。

光迅科技:光模块领域领头羊

光迅科技脱胎于武汉邮科院,凭借着强大的研发实力,其1.6T高速率硅光模块成为全球速率最高的光模块之一,主要用于解决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传输问题,在数据中心和云计算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该公司在光电器件及模块研发制造领域位列全球第四,产品远销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华工科技:激光加工技术领跑者

华工科技在激光加工装备及激光自动化焊接领域不断创新,其研发的激光焊接技术打破了国外企业40多年的技术封锁,并成功应用于汽车行业。公司还将激光切割技术应用于半导体领域,研制出全国产化半导体晶圆激光切割机、晶圆测试设备,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在高端制造领域的技术水平。

“中国车谷”协同创新谋发展

武汉经开区汇聚了14座整车工厂、1200多家汽车零部件制造商,是汽车产业最密集的区域之一,被称为“中国车谷”。这里不仅是传统汽车制造的中心,也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重镇。

岚图汽车:自主研发,引领新能源汽车发展

岚图汽车是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推进战略转型的重要布局,坚持核心技术全栈自研可控,打造了国内首个原生智能电动架构(ESSA),并与超过300家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体系,积极推动供应链本土化,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

亿咖通科技:聚焦汽车智能化,打造智慧出行

亿咖通科技专注于汽车智能化技术,其产品已经搭载应用于全球640多万辆车型产品之上。公司正在研发包括芯片模组(SoCs)、中央计算机平台及软件的全栈式解决方案,以高效开发和丰富选择,协助客户不断提升车内用户体验。

聚焦硬科技,构筑科技创新“四梁八柱”

湖北是科教大省,拥有丰富的科创资源,近年来,湖北立柱架梁,构建科技力量矩阵,以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建成覆盖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业应用的高水平科技力量矩阵,构筑了科技创新的“四梁八柱”。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

湖北拥有81位院士、132所高校、16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3600家科研机构、35万名研发人员,每年产出大量科研成果,为产业创新提供了强力支撑。

华工科技:从高校成果产业化的先行者

华工科技脱胎于华中科技大学,其研发的温度传感器已广泛应用于全球空调市场,每10台空调中约有7台就使用其产品,实现了从高校科研成果到产业化应用的成功转型。

光迅科技:重视科研创新,打造高端光电子器件产业基地

光迅科技每年将约12%的营收投入研发,并在美国、欧洲等地设立了6个研发中心,不断加速技术的攻关进程。公司在新城建设的高端光电子器件产业基地,预计年产值可达100亿元。

产业链协同创新

湖北探索“企业出题、政府立题、联合答题、市场判题”的协同机制,引导和支持高校院所围绕产业科技重大需求开展科技攻关、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

华工科技:牵头成立激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华工科技发起成立了激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汇聚了40余家成员,涵盖企业、上下游合作伙伴以及科研院所等,推动各成员间的协同创新,共同推进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

“科技—产业—金融”紧密耦合

湖北充分发挥金融资源优势,通过国有资本投资引领和放大作用,引导社会资本一起投早、投小、投“硬科技”,通过基金和股权直投助力解决“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光谷金控:资金链“生命链”,助力科技创新

光谷金控集团承担着科技金融创新、产业投资和科创金融投资平台建设的使命,通过国有资本投资引领和放大作用,引导社会资本一起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助力科技企业发展。

塑造“九州通衢”新优势,从通全国到通全球

湖北位于我国经济地理中心,是长江黄金水道和南北大通道的中心枢纽,素有“九省通衢”和祖国“立交桥”之称,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具备有利条件。近年来,湖北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建设新时代“九州通衢”。

立体交通辐射全球

湖北拥有“铁水公空”交通大动脉,其高速铁路网加快形成,4小时可达全国80%的重要城市。长江黄金水道连接海上丝绸之路,万吨巨轮直达武汉,累计开通国际国内集装箱航线35条,通达欧洲、东亚、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欧班列(武汉)贯通陆上丝绸之路,实现了陆海联运,提高了物流效率。

鄂州花湖国际机场:亚洲首个专业货运枢纽机场

鄂州花湖国际机场是亚洲首个、国内唯一的专业货运枢纽机场,已开通国际国内货运航线70条,1.5小时飞行圈覆盖中国90%的经济总量、80%的人口,全货机航线连接五大洲超过100个重要城市,为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提供重要支撑。

畅通循环,放大势能

湖北积极打造国内大循环的生产节点、流通节点、消费节点,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要素链接、产能链接、市场链接,把区位优势充分转化为发展的优势。

构建现代供应链物流体系

湖北围绕大宗商品、汽车、纺织等重点领域搭建7个供应链平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海内外一体发展。完善铁水公空多式联运体系,加速融入国内国际产业链。

着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湖北高标准建设湖北自贸试验区,开展“先出区、后报关”等改革,推动制度创新,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扩大对外开放。

坚持生态优先战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湖北是长江干流里程最长的省份,也是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地,承担着“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的重要使命。近年来,湖北积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不断展现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全力守护绿水青山

湖北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连续6年实施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长江干流湖北段水质持续稳定在Ⅱ类。丹江口水库水质连续10年保持在Ⅱ类及以上,为首都提供优质水源。

宜昌:破解“化工围江”,打造绿色循环全产业链体系

宜昌大力实施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治绿”,推进长江沿线化工企业绿色转型,实现从“论吨卖”到“论克卖”,推动产业向绿,实现绿色发展。

产业向绿,“碳”寻新路

湖北实施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等十大绿色转型工程,打造城市矿产等10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经济发展“含绿量”“含金量”的同步提升。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湖北建设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系统,成为全国碳市场“底层数据库”,为中国碳市场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邦普一体化循环产业园:废旧锂电池“变废为宝”

湖北投资600亿元的邦普一体化循环产业园,把废旧锂电池“变废为宝”,建成后年产值可超过1000亿元,推动绿色循环经济发展。

总结

湖北正以“九省通衢”的新优势,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强大引擎,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未来,湖北将继续秉持高质量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为建设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枢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常见问题解答

1. 湖北在中部地区崛起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湖北是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支点,其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科教优势、资源优势等为其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引擎奠定了坚实基础。

2. 湖北在产业发展方面有哪些优势?

湖北拥有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等五大优势产业,并以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10个五千亿级优势产业、20个千亿级特色产业为骨干,加速构建“51020”现代产业集群。

3. 湖北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湖北是科教大省,拥有丰富的科创资源,近年来,湖北立柱架梁,构建科技力量矩阵,以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建成覆盖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业应用的高水平科技力量矩阵,构筑了科技创新的“四梁八柱”。

4. 湖北如何打造“九省通衢”新优势?

湖北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建设新时代“九州通衢”,拥有“铁水公空”交通大动脉,并建成亚洲首个专业货运枢纽机场——鄂州花湖国际机场,为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提供重要支撑。

5. 湖北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

湖北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连续6年实施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长江干流湖北段水质持续稳定在Ⅱ类。丹江口水库水质连续10年保持在Ⅱ类及以上,为首都提供优质水源。

6. 湖北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有哪些举措?

湖北实施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等十大绿色转型工程,打造城市矿产等10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经济发展“含绿量”“含金量”的同步提升,并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